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疲劳讯问的法律规制/郑曦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4 18:07:24  浏览:963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不久前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这是在党的重要决议性文件中首次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味着将人权保障作为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即要求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讯问依法进行,凡是以侵犯被讯问人基本人权的非法讯问行为所取得的口供应被排除而不得作为给其定罪量刑的证据。这也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针对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而提出的“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要求所强调。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已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应予排除,由此排除刑讯逼供所得的有罪供述已经成为法律的明确要求。对于常规肉刑式的刑讯逼供的否定已经是人们的共同认识,刑诉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中也有排除由此获得的供述的具体规定。但对由其他类型的变相刑讯而取得的供述如何处理,尤其是面对实践中极为常见的疲劳讯问问题时,现有法律出现了明显的疏漏。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刑事拘留或逮捕后进行的讯问可以持续的具体时间均未加规定,仅对传唤或拘传后进行讯问的持续时间做了一般不超过12小时、特殊情况不超过24小时的限制。然而实践中长时间的讯问往往是在被追诉人被刑事拘留或逮捕后进行的,而法律对于羁押后的讯问持续时长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于是侦查人员以“连续作战”的方式进行持续讯问似乎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辩方要求排除由连续的疲劳讯问而取得的口供的主张也因为缺乏法律条文上的明确依据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从其他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情况看,对于被追诉人被羁押情况下的讯问时长进行明确限制是常见的做法。在美国,尽管联邦最高法院是通过同时考虑被讯问人的个体情况如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以及讯问的客观情况如讯问方式、讯问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按照“整体环境”标准进行个案审查以确定自白是否具有任意性的,讯问的持续时间长短只是作为考量因素之一,但大法官们还是曾通过判例给讯问持续时长安上了“紧箍咒”。早在1944年的阿什克拉夫诉田纳西案中,警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36个小时的连续讯问,其间未给予其必要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联邦最高法院遂判定由此取得的有罪供述是非自愿做出的,从而排除了该供述。十五年后,在1959年的斯帕诺诉纽约案中,一名在外国出生、受教育程度不高、无先前犯罪记录的犯罪嫌疑人受到了长达8个小时无休止的连续讯问并最终做出了有罪供述,但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其供述是在控方的强大压力和疲劳的综合作用下做出的,因而并不具有自愿性,倘若不将其排除则将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1961年的罗杰斯诉里奇蒙德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进一步判定,若讯问期间讯问人有威胁被讯问人的行为,则即便是6个小时连续讯问后做出的供述也不具有可采性。

德国对讯问持续时长的限制方式与美国相似。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36条a规定,不允许使用虐待、疲劳战术、伤害身体、服用药物、折磨、欺诈或者催眠的方法进行讯问。由于法条中未对疲劳讯问的持续时间做出明确限制,对被讯问人采用连续讯问的方法是否应被认定非法,需视被讯问人当时的疲劳状态并考虑该疲劳讯问是否会侵害其意志自由而定,若达到侵害意志自由的疲劳程度,则此种持续讯问即被视为法律禁止的讯问方法。尽管法律条文未有具体的时间规定,但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曾判定,如果被讯问人受到了长达30个小时的讯问,其间未被给予必要的休息和睡觉时间,则此讯问程序即为对刑事诉讼法第136条a规定的违反,其所做出供述也不具有可采性。

相比于美国和德国判例为主的讯问持续时间规定方式,英国的成文法对于疲劳讯问和讯问可持续时长问题做了极为直接明确的规制。1984年《警察与刑事证据法》的执行守则C第12.2条规定,除非有法定的例外情形,被羁押之人每24小时必须有8小时的休息时间,在此期间不得对其进行讯问、押运或其他与侦查相关的行为;若被羁押人是在自动投案后被逮捕的,此24小时期间自其被逮捕之时起计算;8小时休息时间应被安排在被羁押人上一次休息后的下一晚或其他适当时间,除非符合法定情形,否则若该休息时间被打断则需重新计算。也就是说,在英国连续讯问的时长最长不得超过16小时。从该条文可见,英国采取的是“规则+例外”的规定方式,以每24小时强制安排8小时休息时间为基本规则,但又允许例外情况的存在,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规范方式,既易于操作,也能满足司法实践中应对特殊情况的需要。

当前,我国法律虽然对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刑事拘留或逮捕后的讯问时长没有具体规定,但刑诉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以传唤或拘传方式进行的讯问,其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不得超过24小时,并要求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从该条的规定看,我国的立法者实际上将12小时和24小时视为讯问时长的重要“节点”。这种看法是具有科学依据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一天24小时内,个体在生理上呈现周期性的活动特征,形成被称为日节律的生理时钟,其间需要固定时长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倘若24小时不允许被讯问人休息或睡眠,可能会对其脑功能产生影响,尤其突出地体现为心理运动能力和警戒能力的下降,从而可能做出非任意性的供述。既然我国目前法律已经把24小时视为讯问时长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不妨将此24小时的限制适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刑事拘留或逮捕后的讯问时长,并且要求在此24小时的期间内保证被讯问人的必要休息时间和饮食。同时,为了保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可以将此24小时期间作为对一般案件持续讯问时长的限制,允许在法定的特殊情况下做适当的变通。这样的规定一方面与英国的每24小时保证8小时休息时间的规定相类似,符合法治国家下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公安部《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中“提讯在押犯罪嫌疑人的,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每日有必要的睡眠、饮食时间和一至两小时的室外活动”的规定相契合。

然而,由于修改后的刑诉法刚刚开始实施,短期内不太可能进行修改,目前较为实际的方式是将此种24小时的“规则+例外”式的讯问时间限制规定于司法解释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待下次修改刑诉法再争取纳入基本法律。只有当法律在文本上明确限制持续讯问的时间后,在法条的支撑下排除疲劳讯问所取得的非自愿性供述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施行,目前有日趋泛滥之势的疲劳讯问才可能得到遏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休息权和自白自愿权等基本权利才可能得到切实的保障,而这也正契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要求。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暂行办法

国家建材局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暂行办法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发布)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制定本“办法”的指导思想是深化职称改革,肯定成绩,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干部的积极因素。
2.国家建材局所属企、事业单位,在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结束,经局验收合格,自一九八九年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向经常化、制度化过渡,原则是实行评聘分开,适当下放评审权限,加强宏观控制,在具体做法上力求逐步放权,稳步前进。

二、评审组织与评审权限
1.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是常设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机构,其委员应由遵纪守法、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群众信任的同行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评委会成员一般七至十五人,设正、副主任委员各一人,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占三分之二以上,评委会成员中,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占有一定比例。同一个评委会中,要避免存在直系亲属。已经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再担任评委会正、副主任委员。
2.调整充实各级各专业评审组织。局工程专业评审委员会由科技委常委组成,其他专业评委会经与有关部门协商,由人事改革司提名,报局审批,各单位评委会成员由单位行政领导提名,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差额选举,报局审批。选举不过半数者不能参加评委会。评委会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二至四年。
3.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个别工作不负责、办事不公正或有严重政治、经济问题的,经有关部门核实后,可随时进行调整。
4.分期分批下放审权限,下放评审权限的条件是:
(1)单位较大,学术水平较高,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有成立高、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所要求的足够数量和质量的高级技术人员;
(3)在首次评审工作中能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规定,坚持任职条件,严格评审程序,秉公办事,大多数科技人员比较满意;
(4)领导班子健全,职称改革的办事机构得力,并按照要求对评审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充实;
(5)局属各高、中等院校应按所在省(市)教育部门的规定办。
5.评审权限下放后,局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及企、事业单位评审委员会的职权分别是:
(1)局工程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受理局机关及局属企、事业单位(局属院校除外,下同)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行政正职以及局机关和部分未授权单位高级工程师的评审;
(2)局经济、会计、统计、翻译、卫生、编辑出版、图书资料专业评审委员会,受理局机关及局属企、事业单位上述七个专业高、中级职务的评审;
(3)在国家档案局未下放高级职务评审权之前,局档案专业评审委员会,受理局机关及局属企、事业单位中级职务的评审,并对高级职务提出推荐意见;
(4)已授予高级工程师评审权的企、事业单位,其评委会可受理本单位高、中、初级职务的评审(大单位也可分设高级及中、初级评审委员)。尚未被授予高级工程师评审权的企、事业单位评委会,可受理本单位中、初级职务的评审,推荐高级工程师。其高级工程师由局委托专业相近的有高级工程师评审权的局属单位或局工程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
(5)未批准成立经济等专业中级职务评委会的局机关各司、室、局属企、事业单位,可吸收几名有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受理经济等其它专业初级职务的评审;

三、评聘分开,任职资格不与工资挂钩
1.实行评审资格与聘任职务公开,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凡经局授权评审高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单位,严格按照申报评审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局备案后,即由评审单位颁发相应职务的任职资格证书,并按照局下达的宏观控制指标和岗位需要,在国家允许的增资额范围内择优聘用。
2.局机关技术干部实行评任分开。除少数专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备相应任职资格的人员任命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以外,其它人员不再任命专业技术职务。在正式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之前,每年也可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对不具备专业技术职务条例所规定的学历而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必须进行专业知识考试(含翻译专业第二外语的考试)。申报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由局科技委组织命题考试,其它专业申报中级以上职务任职资格由人事改革司统一组织考试。每年五月底前报名,七月份考试,八月份呈报材料,九月份评审。逾期推至下午。(局属院校按所在省、市规定办理)。
4.经评审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可以在各类专业技术业务活动中使用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名称。未受聘者不与工资挂钩。但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合理流动到其它受聘单位任职,解决相应的工资待遇问题。
5.由其它系统调入我局所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时可由相应的评委会重新复核其任职资格,并由调入单位核定其工资。

四、加强宏观控制
1.局属各单位可在局下达的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宏观控制指标和增资额范围内,根据自然减员、人材流动以及局科技干部管理办法(另定)中的有关规定分别进行正常的聘任、低聘或解聘。
2.为了使局属各单位高、中、初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保证评审质量,评审资格也需加强宏观控制。我局将根据各单位现有人员情况等因素逐个核定下达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
3.由于事业的发展和人才成长等因素,需要增设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时,在增资额允许的情况下经局批准可增加一定的高、中级职务数额。需要增拨增资额的,需经局同意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经济完全自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单位,经局批准可以增设一定的高、中级技术职务数额,这部分增设的高、中级技术职务,不与工资挂钩,可根据各单位的情况,对这部分人员给予适当补贴。补贴的标准由各单位自定,由奖励基金开支,补贴的人员名单及金额需报局人事改革司备案。

五、注意评聘中青年拨尖人才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
1.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五十五周岁以下)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中坚力量,是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各级领导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及时把他们评聘到高级技术岗位上,以保证优秀人才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2.在专业技术岗位上成绩突出,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不受学历、资历的限制,破格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组织和解决过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级四等奖或部分省级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2)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经实践取得重要成果或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有创见性的学术论著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者;
(3)在经济建设和改革中,主持过重要技术经济活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达百万元以上),或在技术改造、计量、标准、测试、科技情报工作中积极推行、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其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者;
(4)在技术管理,企业管理及其它管理科学中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著,在实践中获得显著成效者。
3.各级、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必须严格按照其任职条件评审相应任职资格。过渡时期内,考虑到历史的原因,在首次聘任已取得技术职务要求评审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中,对少数业绩突出,确实具备高一级职务业务水平的人员,可酌情减少晋升高一级职务所需担任的年限,其它任职条件一律不得放宽。

六、加强领导与民主监督
1.必须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各单位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应转入正常,至少有一名行政领导负责,由技术干部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2.各单位必须严格评审程序,对评聘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对利用职权打击迫害技术人员者以及伪造学历、谎报成果骗取技术职务的要认真查处。年终总结工作时必须包括这一内容,要如实地向局反映本单位评聘的情况。对群众来信、来访,要耐心、仔细、认真的进行处理。
3.广大群众有权对本单位的评审工作实行监督,有问题及时向本单位领导申诉,必要时也可越级申诉和反映职称改革工作中的问题。
4.对基层单位个别不公正的评审结果,根据多数群众反映,经局人事改革司核实,可委托局评审委员会予以纠正。国家建材局评审的仲裁机构是局各专业评审委员会。
5.局授予评审权限的各级、各专业评审委员会必须严格按照任职条件进行评审。对擅自放宽任职条件的评委会,局将根据情节轻重,采取批评、警告、撤销评审权限等措施。
6.局属各院校的专业技术职务委托地方教育部门进行评审。对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直接或通过局向地方教育部门反映。

七、其它
1.加强各专业职务条例的修订与立法工作。在中央主管部委提出各专业职务修改条例后,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我局将具体修改、完善各专业实施细则,并进一步法规化。在此之前,暂按现有各专业职务试行条例和我局有关规定进行评审。
2.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评审:
(1)要严格执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离退休制度。对已办理离退休手续而继续留用的人员,可以不占本单位技术职务数额,对需要继续聘任而延长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数要从严控制,只能聘任少数专业急需、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的人员。延长离退休年龄者应占本单位技术职务数额;
(2)在首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凡局属事业单位中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以后离退休人员、局属企业单位中一九八八年七月一日以后离退休人员,确实具备任职条件而因为指标限制未被评聘的,一九八九年内也可按其专业任职条件评审相应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不与工资挂钩。


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决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决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意见》完全赞同和拥护。会议认为,《意见》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学习好、贯彻好《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了推动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更好地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会议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意见》的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意见》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部署。《意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人民政协事业的重要论述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肯定了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作出的重大贡献,阐明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工作原则,规范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程序和机制,明确了搞好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要求,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学习贯彻《意见》,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意见》的重大意义,认真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贯彻活动。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意见》的基本精神

《意见》就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各项措施,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重要思想和重要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人民政协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向前发展。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充分认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人民政协工作。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这一制度的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促进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体现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主要职能、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坚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的要求,在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加强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配合,按照规定程序,认真搞好政治协商、积极推进民主监督、深入开展参政议政,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充分认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界别组成是人民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主体、政协机关是人民政协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努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搞好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领导的重要意义,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在党委的领导下,人民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中共党组在政协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政协组织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配合各级党委,努力创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

三、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意见》的组织领导

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各参加单位要把学习贯彻《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要在把握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切实抓出成效。要结合政协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贯彻《意见》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落实,并积极主动地协助党委和政府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推动当地学习贯彻活动的开展。要通过举办研讨班、培训班、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推动学习《意见》的活动深入开展。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学习贯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解决在贯彻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同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胡锦涛同志对人民政协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有关文件以及政协章程结合起来,提高贯彻《意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充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结合起来,认真对照《意见》精神,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积极探索履行职能的新形式、新方法;要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全面加强政协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在促进参加政协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和充分发挥委员、界别、机关作用方面取得新进展;要把学习贯彻《意见》精神与广泛宣传人民政协结合起来,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宣传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宣传各级政协组织履行职能的情况,形成有利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人民政协的各级组织、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完)